• <button id="c8zhk"><acronym id="c8zhk"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  <form id="c8zhk"></form>
      1. <progress id="c8zhk"></progress>
        1. 首頁  >  媒體聚焦 > 正文

          法治日報 全國政協委員宋曉明: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氣象產業高質量發展

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4-03-11    【來源:法治日報】


          今年2月,在剛結束的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(簡稱“十四冬”)上,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以系列設備實現對賽事地基、空基立體化監測,通過對風、氣溫、能見度、雪溫和積雪深度的精細化監測,將產品數據實時傳輸至“十四冬”氣象預報預測系統,為精細化氣象預報預測提供有力支撐。

          多年來,作為行業內產品鏈最全、單體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氣象探測儀器裝備領軍企業,二院23所持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氣象產業高質量發展,為中國氣象事業發展貢獻航天力量。


          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院長宋曉明表示,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、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,二院將堅持科技自立自強,不斷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,服務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。


          優化大型體育賽事氣象服務保障

          近年來,我國成功舉辦多項大型體育賽事,這背后,航天氣象裝備始終提供精密可靠的服務保障。


          圖為“十四冬”測風設備介紹。

         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金龍山滑雪場,二院23所“量身定制”的自動氣象站為“十四冬”的雪上項目提供服務。該款被稱為“賽事保障特種站”的定制產品創新使用雪溫紅外探測等多種遙測技術,可通過測量雪表面紅外輻射能量,反演計算出雪面的真實溫度。相較于常規的自動氣象站,這款“賽事保障特種站”更輕更小,是高山賽區立體式、多維度氣象要素客觀分析和精準預報的硬件保證。


          圖為“十四冬”賽場氣象設備分布圖。

          在這次賽事保障中,還有更加便捷的手持式微智氣象站,可針對性應用于應急救援、現場移動氣象觀測等方面。


          圖為“十四冬”現場使用的手持式微智氣象站。

          除了“十四冬”,在2023年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上,二院23所49部氣象雷達、2000多套自動氣象站為賽事提供氣象服務。亞帆中心周邊,P波段風廓線雷達為賽事進行提供海量的探測數據。水上比賽現場,量身打造的浮標海溫監測氣象站,智能化監測著賽事水域海水表層溫度。


          圖為杭州亞運會保障氣象雷達。

          此前,諸多創新科技還為北京冬奧會、冬殘奧會等大型賽事提供全方位氣象服務保障,為提升冰雪運動、水上運動等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氣象服務水平作出航天貢獻。


          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供航天力量

          在保障社會經濟和民生需求的同時,航天氣象產業還積極走出去,以科技之力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供一份航天力量。

          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十年里,二院23所為韓國、印度、緬甸、巴基斯坦、馬來西亞等國家提供了多個種類、數十臺套氣象裝備和數萬只探空儀,接待了30多個來自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的參觀交流團體,舉辦50多場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研討會,參加了30多場大型國際氣象商業展覽,集中展示來自航天“空天地海一體化”的綜合氣象探測最新技術與裝備,持續加強和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氣象合作。

          航運和港口是氣象高敏感行業,海洋氣象和港航氣象服務是“絲路海運”行穩致遠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。積極探索海洋氣象服務新模式,打造“絲路海運”港航氣象服務品牌,是響應國家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重要舉措。


          圖為我國首座燈塔氣象觀測站。

          我國首座燈塔氣象觀測站“絲路海運”自動氣象觀測站位于福建廈門港九節礁,這座海島氣象站是為保障國家“一帶一路”航線運行特意設計的一型海上氣象觀測站,創新性地選址并建設于燈塔上,開創了港航氣象服務的先河。

          十年揚帆再啟航,航天氣象產業堅定不移推進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走深走實,持續推進氣象探測裝備保障和數據服務。2024年,承擔了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多個自動氣象站的建設任務,為“一帶一路”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提供氣象服務。


         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

          近年來,全球極端天氣頻現,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,這是事關我國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大事。

          二院23所深耕氣象產業60載,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到國家重大氣象項目的建設和發展中,用航天技術助力生態文明建設。

          在雄安新區,二院23所正在參與建設我國第27個國家氣候觀象臺,構建智慧大腦,實現氣象觀測數據與新區數字孿生城市互用互享,在全國氣象觀測領域率先打造智能氣象觀測系統標桿。

          去年,服務國家“山水工程”的通遼市生態保護修復氣象保障能力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,項目構筑了基于“天基、空基、地基”一體化的生態氣候監測保障體系。為生態治理和防災減災決策、高標準現代化農牧業建設提供精細化服務,對科爾沁草原修復治理,打贏“科爾沁沙地殲滅戰”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

          圖為白茶茶園農業氣象觀測系統。

          河北白洋淀在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系統平衡、調節河北平原乃至京津地區氣候、補充地下水源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,二院23所在這里安裝了28套生態水文氣象站,填補流域監測空白。

          在羌塘、秦嶺、武夷山、西藏高原等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工程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領域,二院23所通過配置不同的設備調整氣象觀測側重點,進行更廣的生態氣象觀測,深入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,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,為綠水青山貢獻航天力量。


          增強氣象科技服務保障民生力度

         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、基礎性、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,二院下大力氣推進氣象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。

          在云南富源,二院23所在鄉村振興項目中承擔了氣象自動化站點的加密布局工作,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更快速、高效的決策提供依據,加快富源縣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。

          在河南、山東、廣西等地,二院23所通過重點推進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應用,對標“監測精密”要求,逐步實現高標準農田農業氣象要素的智能感知和診斷分析,發揮氣象觀測在農業防災減災、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作用。

          航天科技的創新之“器”,正默默在各行各業發揮著保障服務作用。


          【關閉】    【打印】
         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